论加尔布雷斯的技治主义思想
技治主义(Technocracy)兴起以来,沿着不同的传统发展至今,如以培根、圣西门、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政治学传统,以泰勒、甘特、库克等为代表的管理学传统,以凡勃仑、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经济学传统等。尽管传统不同,但都秉持着两个基本原则:科学管理,即用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来治理社会;专家政治,即由接受了系统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教育的专家来掌握政治权力。[1]然而,当前对于技治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学传统和管理学传统,对于制度经济学传统研究甚少。因此,文章将对技治主义制度经济学传统的主要代表加尔布雷斯(1908年-2006年)的思想进行分析,以使人们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技治主义的主要内容和本质特征。
一、新工业国
技治主义的目的是将现代社会建成“科学城邦”,这是古代西方“真理城邦”的现代形式。[2]在柏拉图看来,“真理城邦”应由理性的哲学家进行知识统治。[3]但是,亚里士多德并不认同柏拉图的人治思想,他认为“真理城邦”的统治应由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理性统治者来进行,而唯独法律是不受一切情感所影响的神祇和理智的体现。[4]工业革命后,由于在改造自然和物质生产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功,科学技术被当作理性的代名词。因此,以其为基础建立的“科学城邦”成为“真理城邦”近现代的表现形式。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是当代“科学城邦”理论的重要代表,其他较有影响的理论还有布热津斯基的“电子信息社会”、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等。
“所谓‘新工业国’,指的是由现代大型垄断公司组成的‘工业系统’”[5],计划体系是它的核心特征。在加尔布雷思看来,当时的经济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技术上充满活力、大规模资本化和高度组织化的公司,称之为“计划体系”;另一部分是数十万传统的小企业,称之为“市场体系”。关于计划体系出现的原因,加尔布雷思指出主要是技术发展的要求,即“在任何情况,技术会导致计划”[6]。为了适应技术对资本、人才等的需求,计划体系逐渐形成。由于计划体系掌握先进技术和拥有雄厚资本,以及获得国家的相关业务和政策支持,因此,整个经济体由计划体系主导,市场体系处于弱势地位。据此,加尔布雷斯认为,当计划体系是整个经济体的核心时,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就已失效。制度经济学派自凡勃伦开始就是以批判主流经济学为目标,认为现有的经济学理论并不“科学”,加尔布雷斯继承了这一传统,他从技术发展引起的经济体制的变化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权力”理论是激进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重要观点,加尔布雷斯是这一理论的重要代表,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构成了他技治主义思想的重要部分。加尔布雷继承了技治主义强调“专家政治”的传统,认为“新工业国”中的决策权将由以技术专家为核心的“技术结构阶层”(Technostructure)掌握。在加尔布雷思看来,“由于技术和计划赋予技术结构阶层以权力,所以只要技术和计划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特征,那么此处的技术结构阶层就都将拥有权力。”[7]97以“技术结构阶层”掌权为基础,加尔布雷思讨论了市场主权问题。根据传统理论,市场上产品的品种、价格、数量等均由消费者决定,消费者主导着市场的发展,生产者主要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生产产品,即“消费者主权”。但是,在“新工业国”中,计划体系基于技术和资本的优势主导着市场。在“技术结构阶层”的领导下,计划体系设计和生产产品,通过广告、推销机构等向生产者销售产品,并且掌握着定价权,如此,市场主权就由“消费者主权”转为“生产者主权”[8]。借助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企业与市场“权力”的变化,加尔布雷斯再次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理论体系的局限,同时也建构了以“技术结构阶层”为核心的技治主义理论。
在加尔布雷思看来,“新工业国”的目标已不是传统观点所认为的“利润最大化”。加尔布雷思认为,“技术结构阶层”的主要目标有三。其一,维护自己在企业的自主权。“技术结构阶层”作为企业雇员,他们首要的工作是使企业能实现股东的最低利润要求,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被企业解雇。其二,推动企业的经济增长。在保证了自己不被企业解雇之后,“技术结构阶层”需要促使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以此获得应有的奖励。但是,他们不会追求企业最大化利润,因为这会带来很多风险,一旦出现问题将由他们全权负责,而且所获利润主要的受益者是股东,所以他们会把利润和风险控制在安全的程度。其三,促进技术创新。关于这一点,加尔布雷斯认为“技术结构阶层”由于职业的原因对技术发展特别青睐,且技术创新反过来还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当然,“技术结构阶层”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是以企业实现最低利润为基础的。通过目标二的分析,加尔布雷斯达到了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目的。
文章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网址: http://www.zgzyjsjyzzs.cn/qikandaodu/2021/0510/992.html
上一篇:英国年技术与继续教育法介绍及其启示
下一篇:现代场所网络技术教育在江苏的探索与实践